3月1日晚间,海底捞(HK:06862)发布公告称,2020年净利润同比下降约90%。受此消息影响,海底捞股价3月2日开盘下跌2.69%。截至发稿前,海底捞股价为66.65港元,较前一日收盘下跌3.2%。
公告显示,根据海底捞截至2020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未经审核管理账目之初步审阅及董事会现时可得的最新资料之评估,海底捞预期截至2020年12月31日止年度净利润相较本集团截至2019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净利润约人民币2,347.0百万元下降约90%。
海底捞把净利润预期下降主要归因于新冠疫情爆发及其后疾病预防措施以及全球各地国家及地区对消费场所实施的限制对海底捞营运造成重大影响;及因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波动而出现净汇兑损失约人民币235.0百万元,其中的绝大多数为未实现的汇兑损失。
受疫情影响,海底捞2020年上半年交出了上市之后的首份亏损财报。2020年上半年,海底捞实现营收97.61亿元,同比下降16.54%,其中餐厅经营收入91.51亿元,同比下降19.24%;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9.65亿元,同比下降205.88%。
其实,抛开疫情来看,海底捞的狂飙之下也存在隐忧。近年来的业绩爆发,与海底捞疯狂开设新店息息相关。不过,伴随高速增长而来的是门店经营数据的下滑隐忧。
1、翻台率下滑。作为海底捞向来引以为豪的翻台率出现下滑,2019年海底捞整体翻台率为4.8次/天,而前两年同为5.0次/天。海底捞在各级城市(排除大陆以外门店)的翻台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海底捞的翻台率向来为业界之最,也是其很大一项竞争优势。如今,翻台率出现下滑,侧面说明海底捞竞争力出现减弱趋势。
2、客单价上涨。2019年,海底捞整体客单价为105.2元,大陆餐厅客单价为100.9元。其中,一线城市为110.1元,同比增幅3.77%;二线城市99.4元,同比增幅4.85%;三线及以下城市为94.9元,同比增幅3.04%。近三年来,客单价涨幅明显。
3、经营成本上涨。2019年,海底捞的原材料及易耗品成本为112.39亿元,同比增长61.64%,源于采购单价上升及门店的扩张;员工成本79.93百万元,同比增长59.33%,源于门店的扩张和员工薪资水平的提高。对比可以看出,海底捞2019年净利润增速略低于营收增速的主要原因是原材料和员工成本增速较高,这两项成本增速皆高于56.49%的营收增速。向来以高福利著称的海底捞或将持续为员工涨薪,如果海底捞仍旧保持如今疯狂的开店速度,未来员工成本将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