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老赵“旗下”的三家咖啡店中,只有三里屯的小店在春风摇曳中恢复了营业。
不能开业的日子里,线上咖啡豆的销售,成为咖啡馆营业额来源之一。咖啡豆和挂耳包挂在老赵的微店里,无法来店的老客户中,有些人每隔一两个星期就来下单——这是许多人默认的新鲜烘焙咖啡豆的最佳赏味期。
磨豆、萃取、赏味……一系列动作之中,宅人咖啡也有了仪式感。某种程度上,仪式感也是逼格的代名词。大体思路是,一件事越是繁琐,越是讲究,技术含量越高,也越容易站在鄙视链的最顶端。
如同当初喝星巴克的看不上喝雀巢速溶的,如今手冲、冷萃等精品咖啡爱好者中,不少人也表示出对拿铁、卡布等花式咖啡的不屑一顾。
咖啡界的鄙视链,是真实存在的吗?
01.
手冲咖啡第一次出现在老赵的单子上,是在2013年。
此时距离他第一家咖啡店开业已有六年,此前店里的咖啡一直以意式为主。
一般来说,意式咖啡是以意式咖啡机制作的浓缩咖啡(Espresso)为基础,在此之上添加牛奶、水、糖浆而形成的咖啡饮品,比如我们平常在星巴克喝的卡布、拿铁、摩卡、美式……都算是“意式”。
至于手冲,大多为手工滤杯冲煮,原料选择,则多是单品咖啡豆。这是影视剧或是咖啡店里后来常见的名场面:将磨好的咖啡粉置入滤纸后,咖啡师轻轻提起一枚美貌精致的咖啡壶,将热水缓慢注入,神情安宁,气场平静。
萃取与等待的分秒,构成独特的仪式感。透明容器中,渗出的咖啡液慢速低落,咖啡香气蔓延而来。对咖啡“小白”而言,咖啡师优雅的动作与专注的态度,几乎与一杯咖啡的口味同等重要。
七年前新店筹备开业时,老赵的计划是将这家工业风小店打造成“手冲咖啡专门店”。只是彼时手冲之风尚未席卷京城,虽然苗头已现,但用户接受度到底不高。小店最终选择了“拼配”,意式与手冲并存。
不可否认的是,最近几年,店里的手冲咖啡越来越受欢迎。我去采访老赵的这个暮春下午,空气中滚着春日温润的热气,坐在窗边的姑娘们穿着短袖,几乎人人手中一杯手冲,玻璃杯子里,通透的琥珀色液体在阳光下闪光,中间摇晃着圆滚滚一颗冰球。
此前我总在猜测,是因为手冲特有的仪式感,给了消费人群优越感上暗示,由此将点一杯手冲咖啡,当作彰显品味与逼格的必要动作。
主理咖啡店多年,老赵的想法更为朴素直接。在他看来,手冲咖啡越来越被接受,是因为与过去相比,如今咖啡生豆转运的物流周期越来越短,生豆质量越来越好,品种也越发丰富。
以萃取为手段的手冲工艺,内核就是体现咖啡原本的、纯粹的风味,而来自天南地北的一颗颗好豆子,让这种需求成为可能。
“跟喝茶是一个思路,”老赵说,“以前茶品质一般,那就加茉莉花,喝花茶,用花香掩盖茶香的缺陷。”同理,过去咖啡豆品质不够好,糖与奶的添加,是风味的增添,也是瑕疵的掩盖。
“如今好的咖啡豆,两三个月就能运送到国内,来店的客人,很快就能尝试到一款豆子本身的味道。”
新鲜、自然、纯粹,喝茶的人很容易get到其中滋味:如同春日喝一杯明前茶,在心理等待与舌尖所得之间,实现一种微妙的平衡。
02.
因而不难理解,为什么同样是咖啡豆,一磅豆子的价格相差可以达到近十倍,并且每一种豆子,销量都很不错。
外行如我,看豆子介绍时,像在夏日的玫瑰园里看花,又像是在读一首美而不自知的小诗。比如一款来自“棕榈树与大嘴鸟”庄园的哥伦比亚咖啡豆,风味是:花香、甜橙、黄樱桃、蛇果;另一支来自哥斯达黎加卡娜庄园的豆子,则是:肉桂、苹果派、葡萄干……
花香、果香、食物的香味,对于咖啡而言,一切皆有可能。当然,从“好香”到“饿了”,我的心态变化不过一秒。
老赵还是以茶做比喻:就像喝茶喝久了,自然能品出其中的火候、回甘,咖啡接触的多了,也能逐渐感受到每种豆子带来的不同体验,“嘴是一定会越喝越刁的。”他说。
不同产地、不同海拔的豆子,风味自然不同;即便是同一批豆子,烘焙程度不同,注水时间不同,呈现出的味道也有幽微差异。
这大概也是咖啡冲煮比赛存在的意义所在。老赵在护国寺的店,去年曾成为一场冲煮比赛的场地;年初时,他也去武汉参加了一场竞赛。
在我看来堪称“玄学”的比赛过程中,老赵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如同实践一场小型的科学实验:
参赛的豆子是一切结果的源头:来自2300米海拔、昼夜温差极大之处的瑰夏,于缓慢的生长中吸收了糖分和养分,从而得到更高的甜感;
后面的部分则极尽玄妙:如何用极短的时间烘焙豆子,在保留了甜感和风味复杂度的基础上,令酸质和醇厚度表现更好;如何用六天时间养豆,将其置于棕色玻璃罐中,降低阳光与空气带来的氧化;如何进行两次研磨,降低苦涩,让口感更为醇厚、立体;
每一个细节背后都饱有深意:比如选择什么款式的滤杯,运用什么材质的滤纸,水与咖啡粉的比例如何,设计的冲煮方案分几个阶段,水温要多高,甚至是……冲煮用水的钙镁含量。
好在风味部分运用了我听得懂的美妙词汇:高温时,是樱桃、菠萝、奇异果;中温时,会有奇异果、朗姆酒的味道,芒果干的尾韵;而咖啡变凉,你又能从中品尝到樱桃利口酒的余味……
我想起刚刚入口的那杯手冲,神情茫然如同囫囵吞掉人参果的二师兄。
3.
咖啡师老赵不以为意。
谙熟于豆子品性与技能技巧,并未让他变得傲娇,相反,在老赵看来,这些专业技巧,无非是让豆子呈现出最好面目的途径而已。
专业的事留给专业的咖啡师来做,品尝者只要不断尝试让舌头变得敏锐即可。甚至在招聘这件事上,比起专业能力,老赵更看重的,也是咖啡师的沟通能力。
当我问起他眼中的“喝咖啡鄙视链”时,老赵云淡风轻地表示:不存在的。
他的店里,除了手冲、意式,还有创意咖啡。创意常常与时令相关,比如夏天的冰咖啡,会加入一点血橙酱,多一点清新感;冬天则在咖啡中添一点朗姆酒,于风雪之中加一点暖意。而无论是哪一种,都不过是品尝者的选择,无关品味高下,更谈不上鄙视链条。
仪式感不过是生活方式的一种。有时间又喜欢动手的人,自然可以买电子秤、滤杯、手冲壶,在家里制作一杯香醇的咖啡;没有时间的人,拎一个挂耳包出来也很好。
这位咖啡师每天在店里喝的最多的是美式,在家里就冲一杯挂耳,图的是省时省力。至于对豆子的挑剔,对品质的把控,那是咖啡店的工作。出门时他更随意,喝咖啡就去星巴克。
他对连锁店毫无鄙夷之情,“能开那么多店,能把品控做得很好,谁不想啊!”至于低价咖啡,老赵表示,目标客群不同,商业模式不同,经营策略不同,但所有存在,都有它的理由。
而每一个人对咖啡的选择,也都有各自的理由。因此,进店者是要一杯拿铁,还是颇为内行地选择一款符合自己口味的手冲,在这家咖啡店里,都没有什么不同。
当然,更多的时候,店里的咖啡师会给出自己的建议。颇为感人的是,在这家很有格调但并不装腔拿调的小店中,他们将客人统一预设为我这样的“咖啡小白”:
“热的还是冰的?要不要加奶?”
二师兄内心毫无压力,欣慰万分。
注:截至发稿,老赵在三里屯及护国寺的咖啡店
均已恢复正常营业;
头图及内文图片由微信公众号“老赵枕撩所”
授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