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随着疫情一起到来,城市被迫按下暂停键,许多企业也都遭受到不小的打击。人们只能待在家里,发明了各种“云”模式,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一些行业经济的发展,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时间发展,疫情得到控制,城市也都逐渐解封,许多人都在预测随着全国复工逐渐推进,最近听到最多的一个说法是:疫情过后可能会迎来“报复式消费”。
但事与愿违,餐饮业还没等来报复性消费,但消费者却等来了“报复性涨价”。
多餐饮品牌悄悄涨价
近期多地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反映海底捞门店菜品价格上涨。对此,海底捞承认得很痛快:涨价属实。海底捞公共关系科回应多家媒体称,由于疫情和成本上涨,公司调整了部分菜品价格,整体价格上涨幅度控制在6%,各城市实行差异化定价。
社交媒体上,有关海底捞涨价的吐槽比比皆是。对比去年7月份的账单来看,目前海底捞的菜价确实有所上涨。网友对比发现,同样的一份现炸酥肉已经从28元涨到了44元, 涨幅超过30%。更令消费者难以接受的是,涨价的同时,菜量还有所下降,“半份鹌鹑蛋21,12个,分量少了很多,下面都是白菜了,消费不起来了”。
就连明星企业的西贝莜面村近日也被网友发现涨价了,甚至比海底捞涨幅更大。“本来以为海底捞涨价涨得有点多,转眼看了下西贝的外卖菜单,土豆条炖牛肉80了,酸菜封缸肉80多,海底捞和西贝比真的是毛毛雨。”
特殊时期的涨价,让民众难以接受。对于这样的“民愤”,海底捞方面也表示很无奈。据新京报报道,海底捞解释涨价的原因:“因为疫情的关系,海底捞各地的门店在复业后的餐桌数量、接待客户数量方面都还有所限制,一是员工现在无法满员工作,另外就餐的人流量也不是太固定;二是成本问题,各地门店位置不同、消费水平不同,所以涨幅也不一样,整体控制在6%左右。”
无独有偶,茶饮品牌也迎来悄悄涨价。近期,喜茶公司旗下部分产品近日已进行调价,涨幅为1-2元。瑞幸咖啡包括小鹿茶在内的全线产品均涨价1元。另一家茶饮品牌奈雪的茶在回应是否涨价方面表示,目前还没有产品调价计划,但“不排除以后会有相关动作”。
受疫情影响,很多企业面临更高的成本支出。根据2月底发布的一份《茶饮疫情生存报告》(注:由咖门联动饮品行业发起)显示,多项成本为茶饮门店经营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具体包括租金和人员成本、外卖第三方平台抽成高、原料采购成本上升以及税费。
喜茶方面也就涨价原因解释是由于受优质原材料的物价影响,所以对部分产品的售价进行适当地调整。
中国烹饪协会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今年春节期间93%的餐饮企业选择关闭门店,损失惨重。相比去年春节78%的餐饮企业营业收入损失达100%以上;9%的企业营收损失达九成以上。
营业额下降,成本支出大,涨价成为许多餐饮业的选择。
另外据餐饮业内人士判断,“只要疫情没有完全被控制,防疫工作还要继续,餐饮消费不能完全放开,会有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遇到这类问题,参与涨价的企业也很有可能会越来越多。”
涨价+紧缩消费=雪上加霜
疫情过后迎来的或许是紧缩消费。
一方面,新冠疫情发生,各行各业都遭遇危机,接连受挫,损失较大,消费者整体消费能力有所降低,且短期内消费信心复苏也较为缓慢,自然对消费支出预算就会产生影响。
而且近些年受到消费主义观念影响,年轻人群中“及时行乐”“借钱还钱”的现象尤为突出,具体到个人,财务链条就较为脆弱。所以,支出预算缩紧,疫情之后人们的消费会回归最真实的消费需求,小额需求仍可得到满足,但大额非必要消费预期会受到较大影响。
另一方面,从普通大众一般心理层面而言,即便是当前放开了,但近期的无症状感染者病例在增加,多地紧急叫停娱乐场所等新闻的出现,要想没有心理负担的去线下聚集式消费(卖场、大型购物中心等),恐怕还要一个过程。“宅家”式生活状态,极有可能还会持续至少半个月甚至是一个月或更久。
相信很多人都有一样的感觉,尽管小区门开了,外卖快递让进了,也在鼓励消费了,但掏钱时却算的可仔细了,超过20元的不买,超过30元的不要,相信大家心理那根消费红线会有不同程度降低。
在这点上麦当劳就做的很好,在特殊期间诚意满满,近期推出的39元的半价桶,引得众人争相购买,甚至因为有人因为抢不到半价券,要报警的。
经过这次,麦当劳的存在感一下子就增强了,近几天有关消息更是刷爆朋友圈等社交媒体。虽然复工后所有餐厅都在刷大家注意力,但是像麦当劳这么“实在的”,还真不多。
疫情下,对于在家不能工作的消费者来说,入不敷出,对物美价廉的商品诉求更强烈。但相应的,企业虽然复工,但消费者减少以及原料上涨,被迫涨价。两者诉求冲突下,企业再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
线上+线下
目前来看,餐饮企业面对不仅是客流问题还有原料价格上涨,导致压力过大。但涨价对于消费者而言,也是很难接受的存在,因为对消费者来说,价钱是否合适一直是他们是否愿意消费的前提。
最近,多地政府以及企业发放的消费券,来刺激消费增长。就拿杭州来说,目前为止杭州已经发放了两次消费券,两天内就显现了15倍的拉动效应。数据显示,截至3月29日,兑付政府补贴2983万元,带动杭州消费4.53亿元,这对城市经济和发展必然是一个良好的开端,餐饮企业亦然如此。
但政府政策支持只是一个短暂性的,企业想要向前发展,仅仅靠政府扶持、涨价是远远不够的,仍需自救。
餐饮业虽然大部分都是以线下为主,但线上也不是不无可能。再加上受疫情影响,人们宅家生活状态下,已经养成惯性的线上消费方式也可以成为餐饮业的发展新方向。
线上直播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的自救方式。林清轩CEO线上直播2小时卖货40万;2月17日凌晨,小龙坎仅仅开播10分钟,就卖出上万份的自热小火锅,同比增长1200%……
当然,对于许多餐饮企业来说,只依赖线上肯定是不行的,终归还是回归线下。外婆家创始人吴国平也表示:“量已经没戏了,只有供大于求(餐饮的供大于求2015年就开始了)。要聚焦,必须聚焦才能做好一件事情,必须聚焦,才能提高效率。这是我们未来企业要做的事情,线上必须要做,线下也要做。
大家都在问未来线上是不是一直占上风?我觉得不会。如果是全部都在线上的话,消费是没戏的,线上只能赚钱,线下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生活。一定要扩大线下消费,这才是能够自救的办法。线下存在,线上也存在,餐饮的市场不是5万亿,我认为是10万亿。”
综合来看,疫情下在带给企业沉痛打击的同时,也是给予他们新的思考。挑战往往伴随着机遇,困难下行业重新洗牌,迈出一步创新升级便是晴天,反之则可能是“万丈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