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是个探测仪,测出了企业经营的健康系数、抗风险能力、管理能力、团队凝聚力,也测出了企业主进取心和自我革命能力强弱。
逆境之下,大多数品牌选择关店止损,但也不乏迎难而上者,仍坚持推行积极的扩张计划。
01 韬光养晦型
关闭部分门店,开店计划放缓
韬光养晦型品牌是目前市场中的主流,现金流受疫情冲击严重,需要“疗伤”,短期内将放缓拓店步伐,关闭部分亏损门店及管理难度大的门店,集中有限资金维持优势门店的盈利能力。
典型品牌
达衣岩:女装品牌,全国门店600多家。品牌营运副总丁敬现透露,原计划2020年开出新店100家,受疫情影响最新计划是开合适的店铺(成熟商场、费用合理)、关闭所有亏损店铺、不进新商场。
FUO:国内时尚帽子集成品牌,全国门店19家,主要集中在直辖市跟一线城市。总经理宋雅透露,2020年原计划开50家新店,目前计划从50家降为20家。
九锅一堂:重庆家常菜代表品牌,全国直营门店46家。创始人周建军透露,2020年原计划把西安的门店拓展到10家,受疫情影响,拓展计划将大幅收缩。
兰芳园:港式奶茶代表品牌,全国门店约有100家。总经理冯锋透露,2020年原计划开15-20家。受疫情影响将不再开店,关闭业绩不太理想的门店,缩小整体规模。
■品牌观点:关店比开店更重要,现金流才是硬道理
在疫情的“催化”作用下,韬光养晦型品牌加速自身门店结构优化。原本经营不佳、与商场匹配性不佳、缺乏特色的门店都会被第一批淘汰出局;而经营情况一般的门店也被列入第二批关店阵营。
品牌商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让赚钱的门店更赚钱”上,而不是把精力放在 “让不太赚钱或亏钱的门店扭亏为盈”上。
■对韬光养晦型品牌的建议:门店调优
不同门店优劣势不同,门店业绩、所在城市、业主背景等各项因素孰轻孰重,如何确定关哪些店,以及关店的先后顺序,也是一门技术活。也就是说,留/开“好”店、关“差”店,需要有一套科学、高效的决策机制。
02 沉稳淡定型
密切关注外部情况,伺机而动
沉稳淡定型品牌是市场中的“老练派”,作风稳健,不急于扩张和关店,但它们也时刻做好准备,优化产品和服务能力。待局势明朗后,选择合适的时机再行动。
典型品牌
奈雪的茶创始人彭心在2月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来看,受疫情影响,一季度的开店进度会有一些延迟。但公司已有全面部署,等到合适的时机便可快速启动。我们会根据疫情变化和国家政策再做调整,并时刻最好准备,在疫情过后迅速投入到正常运营中。”
而其首要任务是,“保护和安抚好自己的员工,以及灵活调配各地资源并严格执行统一的服务标准,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
■品牌观点:再等等,谋定而后动
在沉稳淡定型品牌看来,市场不景气时,开店、关店不一定是“必选题”,观望形势、修炼内功或许是更好的第三种选择。待到春暖花开时,或许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对沉稳淡定型品牌的建议:实时了解市场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市场机会转瞬即逝,竞争者时刻“虎视眈眈”。必须做到及时追踪市场趋势、了解竞品布局,快速识别机会,才能避免因开店策略调整滞后而造成机会流失、竞品上位。
03积极进取型
不关店,保持较强的扩张势头
积极进取型品牌主要是市场上经营实力强的品牌,它们现金流充裕、受市场认可度高。保持开店不仅是实力带来的底气,更是出于对市场前景的看好、对时机的把握,以及长远考虑。
典型品牌
优衣库:在中国每年开店80-100间计划不变;
乐高:2020年再开设80家品牌零售店,进入约20个新城市;
海底捞:不缩减开店计划,2020年门店总数有望达1000家;
太二:今年开店规划不做调整,维持全年80家计划;
LOHO:2020年面向全国拓展200-300家;
KKV:按既定节奏不变。
■品牌观点:现在是“抄底”黄金铺位的绝佳窗口期机会
从宏观层面看,中国消费市场发展潜力仍然巨大,机遇勃发。目前中国疫情接近尾声,而全球疫情持续蔓延,这将促使国内消费者将零售及旅游等消费锁定在中国市场,过去“外流”的消费将回归,促进内需增长和消费升级。
当下也是“抄底”黄金铺位的绝佳窗口期机会。目前零售物业空置率有所上升,以往“一席难求”的优质项目和优越租赁条件涌现,这也意味着品牌商拥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可趁机以更低的成本、锁定优质铺位的长期租约。待消费回暖时,这批优质门店不仅可提升品牌形象,还能带来可观的收益。
■对积极进取型品牌的建议:选址就要快、准、稳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目前购物中心客流在逐步回暖,但整体情况仍不理想,消费者消费欲望不强,选址必须加强开店的精准度,做到“箭无虚发”,才能争取收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