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欢迎来到金商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金商网首页金商资讯行业#疫后商业地产# 后疫情时代,活下去是企业最高战略
更多 >新闻推荐
更多 >百科推荐
更多 >项目招商
更多 >资料下载

#疫后商业地产# 后疫情时代,活下去是企业最高战略

2020-04-14 12:22 第三只眼看零售

核心提示:“未来一个机会点是折扣店的机会点。消费者收入预期下降,就希望购买质优价廉的商品。另一个机会点是自有品牌的机会点。自有品牌因为没有中间环节,又有企业的背书,可以实现优质低价。此外,餐饮与超市的跨界结合也会孕育出新业态的机会”。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经表示,活下去是华为的最高纲领。而现在,这句话也成为当前零售企业的真实写照。

  习近平在4月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要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这其实代表了中央决策层在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对于国内外形势的精准研判。

  首经贸大学教授陈立平表示,新冠疫情已经从突发性危机演变为关系到全球政治、经济以及公共安全的黑天鹅事件,影响到我国包括消费零售在内的各行各业。

  多位企业家对二季度以后的经营形势表示不乐观,一些餐饮企业、品牌连锁店的判断是,今年盈利基本没有指望,能活下去就不错了。

  《第三只眼看零售》发现,甚至是在一些疫情期间表现较好的超市业态,其决策者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由一季度的“表示看好”转为当前的“不容乐观”。

  绿地G-Spuer一位负责人表示,零售业接下来充满不确定性,二、三季度压力最大。蚂蚁商联甚至在董事会上提出了关于生存的灵魂拷问:接下来的260天,我们应该怎么办?

  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是,4月份以来,尽管多数地区的超市业态在惯性的作用下保持同比增长,但四川、贵州等地的一些超市出现同比负增长。这意味着疫情带给超市的红利很快“见底”,而消费的寒冬正在逼近。

  最民生、最刚需的超市业态尚且如此,而百货、购物中心、便利店、服饰连锁、餐饮等其他业态则更加艰难。

  陈立平教授呼吁,企业家应该将活下去作为最高战略来考虑。

  反弹风险、防控常态化

  《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尽管国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反弹风险依然存在,零售企业家要注意防范。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早在3月份发出警告,国内疫情可能出现反弹。张文宏是最早预测到新冠肺炎会在全球蔓延的传染病专家,他的预判我们应该予以重视。

  境外输入型病例成为最大变量。俄罗斯成为最大的确诊病例输出国,其次为美国。4月9日消息显示,仅黑龙江一省来自俄罗斯的新增输入型确证病例就达40人。

  无症状感染者是潜伏在身边的另一个不确定因素。武汉市卫健委发布信息称,3月23日至4月10日,武汉市新增无症状感染者447人,其中1例本地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

  我国有多少无症状感染者?它的传染性有多强?目前在医学界尚无定论,但全国上下都在承受这一因素带来的防控压力。

  陈立平教授告诫零售企业家一定要对可能出现的疫情反弹做好预案。他表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不过,一些企业负责人认为,既然企业经历了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疫情爆发的压力测试,那么即便发生反弹,企业一定能扛得住。

  “我认为疫情反弹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我们国家的企业刚刚经历过一次实战演练,能生存下来的都已经有抵抗力了,所以无需额外预案”。自然醒创始人魏君宜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与疫情反弹的风险相比,防控常态化将极大消耗我国财力、物力、人力等方方面面资源,给企业经营带来长远影响。

  担心疫情发生反弹,政府在制定策略的时候就会从紧从严,这给企业经营带来诸多不便。以北京为例,北京目前依然保持一级响应机制防控疫情,返京人员和来京人员都需要隔离14天。而北京作为我国首都,是很多企业总部所在地,这无疑增加企业差旅成本、影响企业日常经营活动。

  防控常态化使得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收到限制,旅行、外出就餐、休闲娱乐等收到很大程度影响,这直接给酒店、餐饮、购物中心、百货业等带来致命打击。

  多数零售企业负责人判断今年9月份可能迎来消费复苏至平常状态,而最难熬的是二、三两个季度。或者说,不少收到冲击较大的零售业态勉强可以支撑到二、三季度,但我们试想一下,假设国内消费没有如期恢复,这些企业又该如何?企业家又如何自救?

  张文宏表示,全球下一波疫情可能就会在11月份左右到来,南美洲、非洲、东南亚等地开始出现疫情爆发,进一步影响到国内局势。

  《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企业家应该做好最坏的打算,假设新冠肺炎在两年之内没有办法完全被消灭,疫情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那么企业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如何经营,如何生存?

  失业潮、经济滞胀

  疫情只是初步影响,而它引发的政治、经济层面的危机,才真正可怕。日前,白宫经济顾问拉里·库德洛表示,有一种可行的办法来支持本国企业从中国搬离回美国,即政府承担美国企业搬迁回国所需的厂房、设备、知识产权等全部费用。

  无独有偶,日本经济产业省也推出了总额高达108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万亿元)的一项抗疫经济救助计划。其中“改革供应链”项目专门列出了243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58亿元),用于资助日本制造商将产线撤出中国,以实现生产基地的多元化,避免供应链过于依赖中国。

  美日两国鼓励本国企业搬迁回国的做法,一方面有政治博弈的色彩在里头;另一方面,也是出于产业链安全的考量,逆全球化成为一种新的潮流。

  尽管从产业链角度来看,让美日两国企业搬离中国或许只是政客们的异想天开,但这也给我们提了一个醒,我们应该充分认知新冠疫情引发的全球政治、经济震荡对国内企业的影响。

  陈立平教授指出,应该关注下一个阶段失业率高升、收入减少、物价上涨等多方因素带来的经济滞胀。

  研究资本市场的自媒体《格隆》指出,2019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2%,调查失业率5.2%。最新的2月调查失业率为6.2%,飙升到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新高。“这还只是2月,3月无疑会严重得多”。

  今年前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业人数大幅下滑至1139万,较过去三年1368万的均值减少229万,降幅高达16.7%。

  失业率提升,收入降低,最终传导到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层面,使得消费者购物意愿进一步降低,这对零售企业经营来说是雪上加霜。《第三只眼看零售》针对1000位消费者的调研也显示,超过6成受访者表示会削减自己的支出。

  “全球供应链断裂,原材料成本上涨,很多超市的采购人员频频接到供应商的涨价通知,这将传递到零售价格方面,也就是媒体调侃的报复性涨价,最终使得消费者不敢消费,从而引发经济滞胀。而在超市层面,则会为了争夺更多消费者而引发一波又一波的价格战”。陈立平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生鲜传奇创始人王卫指出,4月份会成为超市经营的分水岭。第一季度,凡是生鲜经营能力较强的超市都有较大红利,销售、毛利双增长。4月份开始将恢复正常,基本恢复到去年水平,可能略有提升,但是非生鲜部分会有所下降。关键是下半年,第三季度起,经济波动的影响开始显现,物价上涨,消费者购买力下降。

  “未来大量的临街商铺会释放出来,预计房租会进一步下降,伴随着大量人员失业,超市行业的用工难、用工贵的现状会改善,超市整体的费用率会下降。但总体市场艰难,超市行业会有更加惨烈的价格战,因此企业要做好商品的独特性,防止全品类、无差别的价格竞争。”王卫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稳住步伐、降低成本、多渠道变现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彭建真判断,本次疫情对零售业的影响,要远远大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当时,金融危机主要在美国爆发,而中国随即启动了四万亿的刺激政策,零售企业的日子企业并没有那么艰难。

  而现在零售企业不得不把生存问题当成重要战略来考虑。陈立平给出的建议是,企业要减少盲目投资,对内压缩成本和一切开支,对外寻找多渠道变现的可能性,总结为一个词:开源节流。

  “我了解到一些区域零售企业在疫情期间获得政府的无息或者低息贷款,它们少则拿到数千万,多的甚至上亿元,因此有些企业家就开始膨胀了,准备多开几个店。我的建议还是要慎重投资,未来的不确定性太大”。陈立平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从第一季度的数据来看,转型较早,多渠道变现的零售企业在未来有较强的生存能力。林清轩创始人孙来春表示,得益于及早转型至线上,借助私域流量及直播带货的方式,林清轩2月份同比增长20%,3月份也同比增长22.19%,而这些销售额90%是通过线上销售完成的。至于线下的销售,孙来春表示,虽然林清轩门店100%都开业了,但客流只有往日的30%-50%。

  陈立平认为,零售业的奇妙之处在于,虽然疫情引发危机,但其中也孕育着新业态、新模式崛起的机会,比如沃尔玛、阿尔迪、优衣库、无印良品等知名零售企业就是在经济萧条的背景下诞生的。

  “未来一个机会点是折扣店的机会点。消费者收入预期下降,就希望购买质优价廉的商品。另一个机会点是自有品牌的机会点。自有品牌因为没有中间环节,又有企业的背书,可以实现优质低价。此外,餐饮与超市的跨界结合也会孕育出新业态的机会”。陈立平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称,疫情促使消费降级。高端餐饮的消费大幅下滑,但是消费者对于超市生鲜反而会有更高要求。消费者会出现“消费接力”,一部分中下收入的消费者依然锁定超市购物,中高端消费者也会降级,从外出餐饮回归到家做饭,这部分人愿意选择高品质菜品、半成品菜品。因此,熟食菜品会有所增长,管理优秀品质突出的生鲜门店会更加受欢迎。

  不过,对于未来可能产生的部分商品缺货,零售企业家不可因此而大量囤积该类商品。蚂蚁商联的报告称,零售企业经营的是长期主义,不是期货市场的玩法。在没有足够的认知和经验下,不要盲目囤积,要把握好库存周转,规避不必要的风险。

文章关键词:疫后商业地产 活下去
有意转载本站内容,请与金商网联系。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否则视为侵权。若经同意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和地址链接

上一篇:喜茶会学海底捞为“涨价”道歉吗?

下一篇:盘点北京SKP、侨福芳草地等“文创经济”做得非常好的购物中心

返回顶部